“贴膏药”治病常用穴位,你选对了吗?

2021-08-20 08:42 康之美小编 穴位,外用贴膏
膏药,中药外用的一种,古称薄贴,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加药熬成胶状物质,涂在布、纸或皮的一面,可以较长时间地贴在患处,主要用来治疗疮疖、消肿痛等。早在久远的年代,我国医学家就有言曰:"膏药能治病,无殊汤药,用之得法,其响立应。" 
膏药   
膏药,是中国中医药学领域中的一个瑰宝。它在治疗人体疾病时,是仅仅略逊于“针灸”的一种“外治”方法。其作用机理彰显了中医“穴位刺激”、“经络传导”与现代临床医学中“透皮吸收”理论的博大精深,治疗方法安全、迅捷、方便、有效,避免了口服药物给人体带来的损伤与不便。 关于膏药,我们国家药典收载并认可的主要共有两种,一种是传统的“黑膏药”,像市售的“拔毒膏”、“安阳膏药”、“暖脐膏”“等等;另一种是七十年代问世中国市场的“橡胶膏”,如“关节止痛膏”、“麝香壮骨膏”、“咳喘膏”、“安阳精制膏”等等。
     
黑膏药,贴敷时间需要借助一些外来的热源,将其温化,然后贴敷于病患处。优点是药量大、药劲足,持续贴敷时间较长,比较适合于一些慢性病的治疗。缺点是使用不是太方便。 橡胶膏,问世于七十年代。即开,即揭,即贴。使用方便,显效快捷。不足之处是因为膏体本身载药量的原因,作用时间较短。 贴膏药的穴位有哪些? 传统概念中,膏药治病,常常局限于“痛”证的治疗。  常用贴敷穴位: 治疗风寒感冒咳嗽、支气管炎咳嗽与哮喘:选择贴敷前胸“胸骨”上端凹陷处的“天突”穴、“胸骨”下端的“膻中”穴,后背部的“胸脊椎”上段两侧的“肺俞”穴。个别症重者,加贴“后背”的“风门”、“定喘”穴。 
     
治疗妇女痛经和男子疝气疼痛:贴敷于下腹部的“丹田”,也就是小腹部的“气海”、“关元”穴处。 治疗小儿消化不良、食积引起的腹痛、腹泻——贴敷于“神阙”穴。  治疗颈椎病:贴敷于“大椎穴”。个别上臂或小臂处有“麻木”感觉时,加贴该侧的“肩井”、“曲池”穴。  治疗肩周炎:贴敷“肩井”、“肩贞”穴和肘部的“曲池”穴。  治疗腰椎间盘增生或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:贴敷于腰部的“阳关”、“命门”穴,痛楚一侧的“环跳”、“委中”穴。下肢麻木的,加贴“承山”穴。  治疗膝关节炎:贴敷于患侧膝部的“内膝眼”、“外膝眼”或“委中”穴。  
     
此外,因膏药中有些刺激性强的药物,强刺激通过神经反射,可以调节肌体功能促进抗体形成,提高人体免疫力。药物穿通皮肤及黏膜后,经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,也可产生全身性药物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