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时节该怎么养生?

2021-09-06 15:09 康之美小编 养生
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五个节气,也是秋季第三个节气,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到了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。天高云淡,气爽风凉,早晚的温差较大,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,明显地感觉到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。  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》:白露秋分二节。热降液生,此时地面,早晚便有露气。
膏药
秋分以前,地面上的热多,地面下的热少。到秋气下降,暑气入地,地面上有了露时,地面上的热,与地面下的热,多少一样,上下平分,故曰秋分。 白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。鸟从北向南飞,大曰鸿,小曰雁。 二候玄鸟归。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。 三候群鸟养羞。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。 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白露,八月节。秋属金,金色白,阴气渐重,露凝而白也。 一候,鸿大鴈小,自北而来南也,不谓南乡,非其居耳。 二候,元鸟,解见春分(春分初候,元鸟至;燕来也),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,燕乃南方之鸟,故曰归。 三候,叁人以上为众,叁兽以上为羣,羣,众也。《礼记》注曰:羞者,所羹之食。养羞者,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。 白露养收 秋三月,此谓容平,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,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泄,奉藏者少。——《黄帝内经·四气调神大论》。

白露节气气候逐渐转凉,因五运六气影响,主上半年气候风气过胜,下半年气候火气过胜。脾土虚弱不生肺金,人体抵御外邪与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弱,风气过胜易夹杂寒湿等邪气侵袭人体。宜健脾祛湿,补肺润肺,疏肝利胆,交通心肾。 健脾祛湿,脾阳健旺,不受湿邪困扰。今年气候对人体zui大的影响就是土运不及,全年脾胃都是养生调理的重中之重。四之气总体气候偏湿偏热,《黄帝内经·生气通天论》:“因于湿,首如裹,湿热不攘…”已明确讲到湿热的根源为湿,湿为本,热为标。 调理应温扶脾阳,祛湿化浊,兼以降热清热。饮食应注意有所节制,不暴饮暴食,忌食生冷冰寒食物,保持大便通畅。大便通畅,人体升降有序,体内垃圾邪气能够顺利排出,可极大避免暑湿对人体的影响。 补肺润肺,秋季养肺应提升到秋季养生zui为重要的地位。秋季应肺,脾土生肺金,肺气足可顺应天地四时气候之变化。肺系统有失衡、有隐患的朋友会在秋季显露出来。肺主宣发、主肃降,肺宣发肃降功能正常,上焦则不容易产生郁热。反之上焦有郁热,容易自我感觉有热,用空调冷饮等不当的方式去压制,形成恶性循环。 疏肝利胆,维护肝胆正常功能。肝主疏泄,调畅全身气机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不仅利于脾胃运化,而且能尽可能避免脾气急、发怒等状况的产生。肝胆相照,胆汁具有帮助消化的作用,肝胆失衡容易影响脾胃运化,导致消化不良,食欲不振等。如果晚上熬夜晚睡,胆经淤堵,胆火不降,则易产生口苦咽干,性急易怒等失衡。肝木生心火,上半年风气过胜,下半年火气过胜,风火相煽,有手麻、舌麻、胸闷、心脑血管失衡的人应及时调理,必要时需及时就医。 白露保养方法

1、睡觉注意保暖。秋天阳气由疏泄转向收敛、闭藏,应早卧早起。此时需要多注意温度变化。白露过后,一早一晚较凉,不宜再赤膊露体,容易受凉,轻则易患感冒,重则易染肺疾。此时地面寒气较重,连地面水汽都能遇冷而凝结成小水珠,因此脚心也是比较容易遭到寒气侵犯的地方,应当穿袜子防寒。夜里睡觉时要关紧门窗,盖好被子。谨防着凉感冒。

2、保护肚脐。白露时节,要重点保护肚脐部位。肚脐部位的表皮zui薄,皮下没有脂肪组织,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,对外部刺激敏感。若防护不当,晚上睡觉暴露腹部,寒气极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。如果寒气直中肠胃,就会发生急性腹痛、腹泻、呕吐;天长日久,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,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疾病。

3、秋食早粥,调理脾胃。白露时节,人容易出现脾胃虚弱、消化差的症状,抵抗力也有所下降。这个时节多吃点温热的、有补养作用的粥食,既能改善秋凉,又能防秋燥,对健康大有裨益。如银耳粥、莲米粥、芝麻粥、红枣粥、红薯粥、玉米粥等。故在此推荐红薯粥,《粥谱》说:“红薯粥,益气厚肠胃耐饥。”红薯“补虚乏,益气力,健脾胃,强肾阴”——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
4、白露吃龙眼。“食品以荔枝为贵,而资益则龙眼为良。盖荔枝性热,而龙眼性和平也。”——《本草纲目》在福州有着“白露必吃龙眼”的说法,寓意是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功效,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。当然没有这么神奇,但就龙眼本身,功效不但益气补脾,养血安神,润肤美容,还可改善贫血,失眠,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。

白露养生的方法

1、白露时节艾灸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”。即将迎来全年昼夜温差zui大的节气,二十四节气中zui富有诗意的节气。仲秋时节的开始。节气当天,或前后一天进行艾灸调理,其功效是平常调理效果的3—5倍,养生效果zui佳! 白露时节艾灸的主要穴位包括大椎、肺腧、脾俞、肾俞;中府、神阙、关元等。

(1)大椎穴:是诸阳之会,灸之有通阳解表、清热解毒、疏风散寒、清脑宁神,肃肺调气的功效。 


(2)肺俞:是肺脏之背俞穴,为肺脏经气输注于背部的地方,常灸肺俞,能补肺卫之气,祛散风寒外邪,达到防治外感疾病的目的。 

(3)肾俞:可补肾益精、温阳散寒、化气利水、聪耳明目、壮腰止痛等。脾主运化,喜燥恶湿,艾灸脾俞可健脾袪湿,令湿浊消散,诸症解除。 

(4)关元穴:是人体脾经、肾经、肝经在任脉的交会点,持续温灸可使腹内寒气消散,小肠吸收功能增加,既补气又补血。 

(5)神阙穴:百脉,可调阴阳,艾灸神阙可补气血,温脾肾,培补元气。 

(6)足三里:是胃经上的养生要穴,艾灸之可调中和胃,理气健脾,温中散寒、健脾补胃,有“长灸足三里活过九十九”之说。 

(7)中府:为肺经首穴,灸之可治疗咳嗽、气喘、肺胀满、胸痛、肩背痛等疾病。 

2、搓耳泡脚补肾气。从白露开始,天气越来越凉,有些人出现手脚冰凉、肢体怕冷、尿频、乏力等症状,中医讲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。所以白露起要经常给肾“打打气”,即补养肾气。坚持晚上泡脚,用温水泡,水要没过脚腕,时间在15—30分钟,泡到身体微微发热zui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