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辨证

2021-09-28 14:45 康之美小编 风湿关节痛
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学“痹证”范畴,是由于风、寒、湿、热侵袭关节发生肢体关节酸痛、麻木、重着、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,按病因可分为风寒湿痹和风湿热痹。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、疼痛为特点,痛有定处、疼痛剧烈者为痛痹;肢体酸痛、肌肤不仁为着痹。辨证施护大大提高了治疗护理效果,收到了满意的疗效。现将临床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。
膏药
一般资料
 
2007年1月~2012年1月我科共收治类风湿性关节炎72例,男26例,女46例;年龄22~75岁,平均41岁;病程3个月~20年,平均6年。
 
辨证分型
 
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及症状、实验室检查结果、舌脉象等表现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。可分为以下几型:风寒湿痹型27例,风湿热痹型22例,肝肾阳虚型23例。
 
辨证施护
 
1.风寒湿痹:包括行痹、痛痹、着痹,分述如下。
 
(1)行痹:肢体关节酸痛、游走不定、关节屈伸不利或恶心发热。调护原则:祛风通络、散寒除湿。
 
调护方法:居室应温暖干净、向阳、避风,衣着应注意防寒保暖,勿在寒冷及阴雨潮湿天气到户外活动,饮食宜温性食品,忌生冷,可食米面粗粮、新鲜水果、蔬菜,如小米、玉米、葱头、西红柿、黄花菜、排骨、瘦肉等。也可以适当进食辛温发散食物,食后盖被取微汗,使风寒湿邪从汗而解。中药宜热服或温服,并应严密观察用药后的反应,如出现唇、舌、手、足麻木及恶心、心慌、脉迟等。附子、川乌头中毒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,也可适当选用药酒如蛇酒、虎骨酒、木瓜酒等。
 
(2)痛痹:主症为肢体关节疼痛较剧,痛有定处,遇热痛减,遇寒痛加,关节屈伸不利,痛处不热,局部皮肤不红,舌苔薄白,脉弦紧。调护原则:温经散寒、祛风除湿。调护方法:居室应温暖、干燥、向阳,注意局部保暖,多加衣服,饮食宜温热,忌生冷,多食用姜、椒等温热性调料,以助散寒。也可用制附子10 g,干姜、葱白各15 g。水煎去渣留汁入粳米i00 g,蜂蜜适量煮粥。本品有温经散寒、止痛之疗效。中药宜温热服,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,局部用温热疗法,如灸法、熏蒸、热疗、拔火罐,也可用食盐大葱热熨。
 
(3)着痹:主症为肢体关节酸痛重着或有肿胀,痛有定处,活动不利,肌肤麻木不仁,舌苔白腻,脉濡缓。调护原则:除湿通络,祛风散寒。调护方法:病因以湿为主,故病室宜温暖干燥,阴雨潮湿气候要提高室温以祛湿气,中药宜温热服,酌情鼓励患者多活动,饮食宜温热。可用除湿之品如火麻仁捣碎,以纱布绞汁入薏苡仁30 g,粳米i00 g,同煮粥,具补中益气、除湿消肿之力,可配合针灸。‘
2.风湿热痹:主症为关节红肿热痛,得冷则舒,得热则甚,痛不可近,关节活动不利,多兼有发热、恶风、汗出、口渴、烦闷,舌红苔黄燥,脉滑数。
 
调护原则:清风通络、祛风除湿。调护方法:居室宜清爽,不宜直接吹风,患者卧床休息,同时注意体位及姿势,可采用短时间的制动法,使关节休息,减轻炎症。中药汤剂采用清热祛湿通络法,采用消炎解热镇痛法,使患者出汗退热。及时更换汗湿衣服,不宜采用酒精降温,以防汗腺闭塞。饮食宜清热疏利食品为主,薏苡仁、丝瓜、冬瓜、赤小豆粥、苋菜等,忌食辛辣肥甘、醇酒之品,鼓励多饮水。汤剂宜偏凉服,可用油松节、牛膝、黄芩各lO g,水煎稍凉后熏洗患处。
 
肝肾阳虚型:临床多见有关节肿胀不利,头晕,腰膝酸软,苔脉表现多见舌红苔少、脉细等。此型患者多属中晚期,一般病情较长,且活动受限,生活上需要别人照顾,思想负担较重,情绪焦虑悲观。护理上要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变化,生活上给予细致的照顾,局部用热敷、理疗、按摩等,以增进局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环。卧床时应保持患肢功能位,以免长期卧床后形成畸形。患者按动静结合的原则,适当在床上进行各种运动,如股四头肌舒缩,举腿活动,已逐渐增加不疲劳为原则。中药汤剂宜温服。病室宜温暖,忌寒冷潮湿,饮食上忌食寒凉生冷、不易消化的食物,可常服枸杞子粥等。
 
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
  教育患者出院后继续执行治疗和护理计划,定期来院复查,注意避免诱发因素,如寒冷、潮湿、过度疲劳、感染、精神刺激等。饮食有节,调护脾胃,起居有常,舒畅情志,强调休息与治疗锻炼的重要性。具体教会锻炼方法,指导服药和注意事项,坚持服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