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养生要领是什么?

2021-07-24 13:39 康之美小编 养生
从《论语·乡党》中可以看出,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,如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食饐【yì】而餲【ai】,鱼馁【nei】而肉败,不食。色恶,不食。臭恶,不食。失饪,不食。不时,不食。割不正,不食。不得其酱,不食。肉虽多,不使胜食气。”(饐/餲/馁,均是指食物腐烂变质的意思。)大自然有“风寒暑湿燥火”6种气候变化。中医讲究天人合一,也就是说,人要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。所以养生要与大自然齐步走。大自然有“风寒暑湿燥火”6种气候变化。中医讲究天人合一,也就是说,人要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。比如,刮风下雨应注意增减衣物,夏天炎热注意避暑,少吃冷饮,别用过冷的水洗脸,尤其要少到太阳底下活动,年轻人zui多半个小时,老年人要控制在10~20分钟以内。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养生观,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,人体是个小宇宙,天人是相通的,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。在此基础上,李振华教授指出,大自然有"风寒暑湿燥火"6种气候变化,人要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。无论是饮食还是穿衣服、体育锻炼等,都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,否则就会生病,甚至死亡。
《黄帝内经》说到一年四季有变化,人们的作息也要与之相适应。春天,万物从沉睡中苏醒,开始萌发,生机盎然。人也应该缓过神来,晚睡晚起,多在户外活动,以舒展一冬没有活动的筋骨,活络气血,排出冬天积郁在体内的浊气。夏季到了,阳光充足,雨水充沛,生物尽力吸收阳光、水分,制造自身所需要的各种养分。人们也和随着昼长夜短而晚睡早起,相应调整劳作时间。秋高气爽,天高云淡,虽然秋风爽人,但也隐含着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杀机。为了预防这些疾病,zui好爬山登峰,居高远眺,不仅考验呼吸道,也锻炼心脏功能。严酷的冬季,天寒地冻,滴水成冰,动物多蛰伏,或减少运动量。人们宜早睡晚起,深居简出,多晒太阳。总之,人是环境的产物,环境可以改变,人也应该适应环境。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养生道理。在生活中,我们经常会出现"水土不服"的现象,这其实就是“天人”不能合一的表现。比如,北方人过不惯南方的冬天。按理说,北方零下十度二十度都过来了,南方零度倒过不去了?其实,这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潮湿,同样的温度,北方人在南方就会觉得阴冷不爽。而南方人到北方生活,易出鼻血,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干燥。这时候,只有进行相应的锻炼,才能逐渐适应当地的环境。吕氏春秋》中首次提出了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蝼”的运动养生观。
《尽数》篇中就明确提到: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蝼,动也。形气亦然,形不动则精不流,精不流则气郁,郁处头则为肿为风,处耳则为拘为聋,处目则为目蔑为盲,处鼻则为鼽为窒,处腹则为张为疛,处足则为痿为蹷。因此要想去病健身,就必须坚持运动,以便达到开塞通窍,使精气血脉畅流不息的养生目的。